央广网南京3月29日消息(记者王锡斐)专家变老师、成果变课程、试验田变研修点,这样的教学光听着就很有趣。近日,记者走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新农学院,和扎根基层的学员们一起体验了这里一天的课程。
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,记者在课程安排里就看到了“草莓新品种及绿色高效栽培模式”“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”“智慧农业实验室、农产品加工创新港参观”等课程,紧紧围绕种业创新、智慧农业、全产业链创新等高频词开课,亮点十足。

“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,要支持发展智慧农业,拓展人工智能、数据、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……”理论课上,围绕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“种业创新与粮食安全”“耕地保护与绿色发展”“智慧农业与农机装备”“畜牧与加工业发展”“农村改革与乡村人才”等,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季国军详细解读着中央一号文件,来自一线的学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。
以前,农民种地靠经验,靠天吃饭,如今,科技让农业生产有了更多确定性。生物育种技术不断突破,培育出更抗病、高产、优质的农作物品种。“在草莓领域,我们建成了全国最大种质资源圃,建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基因编辑技术体系,成功培育出‘宁玉’等早熟抗病高产品种。”在国家桃草莓种质资源圃里,江苏省农科院副研究员王庆莲向学员们介绍,未来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,改变日系品种主导的市场格局。

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,农业在向全产业链拓展,科技创新引领,农业生产要素也在集聚与升级。谁来种地、怎么种地?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来自徐州市邳州市铁富镇农技中心的学员刘超告诉记者,他要引进这次看到的梨树新品种回去,让品质好、价值高的新品种为当地农民增加收益。
从“面朝黄土”到“面向科技”,新农人用知识激活传统农业,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。正是在人才与技术的“双向奔赴”中,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图景才会愈发清晰。